收發電子郵件是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事情,如何有禮貌的收發電子郵件呢?本篇電子郵件培訓ppt為您提供幫助,款式新穎,圖文豐富,重點標注,相信一定能讓您在學習中事半功倍。
電子郵件培訓素材
電子郵件的歷史
起源
對于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根據資料,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據《互聯網周刊》報道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時間應該是1969年10月),這條消息只有兩個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釋,“當年我試圖通過一臺位于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和另一臺位于舊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計算機聯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從一臺計算機登錄到另一臺電子郵件機。當時登錄的辦法就是鍵入L-O-G。于是我方鍵入L,然后問對方:‘收到L了嗎?’對方回答:‘收到了!缓笠来捂I入O和G。還未收到對方收到G的確認回答,系統就癱瘓了。所以第一條網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
第二種說法
1971年,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阿帕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參加此項目的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機,每個人的工作對別人來說都是沒有用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借助于網絡在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方法。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個可以在不同的電腦網絡之間進行拷貝的軟件和一個僅用于單機的通信軟件進行了功能合并,命名為SNDMSG(即Send Message)。為了測試,他使用這個軟件在阿帕網上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另外一臺電腦上的自己。盡管這封郵件的內容連Tomlinson本人也記不起來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備了十足的歷史意義:電子郵件誕生了。Tomlinson選擇"@"符號作為用戶名與地址的間隔,因為這個符號比較生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名字當中,而且這個符號的讀音也有著"在"的含義。阿帕網的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了這個石破天驚般的創新。他們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現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難以覺察--速度來與同事共享了。許多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阿帕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當中,電子郵件功不可沒。(這個說法也是較為廣傳的。)發展歷程
雖然電子郵件是在70年代發明的,它卻是在80年才得以興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當時使用Arpanet網絡的人太少,網絡的速度也僅為56Kbps標準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網絡速度的限制,那時的用戶只能發送些簡短的信息,根本別想象那樣發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個人電腦興起,電子郵件開始在電腦迷以及大學生中廣泛傳播開來;到90年代中期,互聯網瀏覽器誕生,全球網民人數激增,電子郵件被廣為使用。
Eudora簡史
使電子郵件成為主流的第一個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納爾在1988年編寫的。由于Euroda是第一個有圖形界面的電子郵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為各公司和大學校園內的主要使用的電子郵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并沒維持太長時間。隨著互聯網的興起,Netscape和微軟相續推出了它們的瀏覽器和相關程序。微軟和它開發的Outlook使Euroda逐漸走向衰落。
在過去5年中,關于電子郵件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基于互聯網的電子郵件的興起。人們可以通過任何聯網的計算機在郵件網站上維護他們的郵件帳號,而不是只能在他們家中或公司的聯網電腦上使用郵件。這種郵件是由Hotmail推廣的。如今Hotmail已經成為一大熱門網站,微軟在8月宣布,郵件服務的用戶已經達到了1.1億。但微軟在1998年收購此網站的時候卻僅用了4億美元,這個價格后來令Hotmail的創建者沙比爾·布哈蒂爾后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競爭者得到了啟發,很快電子郵件成為門戶網站的必有服務,如雅虎,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電子郵件服務。
電子郵件的工作過程
1.電子郵件系統是一種新型的信息系統,是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產物。
電子郵件的傳輸是通過電子郵件簡單傳輸協議(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稱SMTP)這一系統軟件來完成的,它是Internet下的一種電子郵件通信協議。
2.電子郵件的基本原理是在通信網上設立“電子信箱系統”,它實際上是一個計算機系統。
系統的硬件是一個高性能、大容量的計算機。硬盤作為信箱的存儲介質,在硬盤上為用戶分一定的存儲空間作為用戶的“信箱”,每位用戶都有屬于自己的—個電子信箱。并確定—個用戶名和用戶可以自己隨意修改的口令。存儲空間包含存放所收信件、編輯信件以及信件存檔三部分空間,用戶使用口令開啟自己的信箱,并進行發信、讀信、編輯、轉發、存檔等各種操作。系統功能主要由軟件實現。
3.電子郵件的通信是在信箱之間進行的。
用戶首先開啟自己的信箱,然后通過鍵入命令的方式將需要發送的郵件發到對方的信箱中。郵件在信箱之間進行傳遞和交換,也可以與另—個郵件系統進行傳遞和交換。收方在取信時,使用特定帳號從信箱提取。
電子郵件的工作過程遵循客戶-服務器模式。每份電子郵件的發送都要涉及到發送方與接收方,發送方構成客戶端,而接收方構成服務器,服務器含有眾多用戶的電子信箱。發送方通過郵件客戶程序,將編輯好的電子郵件向郵局服務器(SMTP服務器)發送。郵局服務器識別接收者的地址,并向管理該地址的郵件服務器(POP3服務器)發送消息。郵件服務器識將消息存放在接收者的電子信箱內,并告知接收者有新郵件到來。接收者通過郵件客戶程序連接到服務器后,就會看到服務器的通知,進而打開自己的電子信箱來查收郵件。
通常Internet上的個人用戶不能直接接收電子郵件,而是通過申請ISP主機的一個電子信箱,由ISP主機負責電子郵件的接收。一旦有用戶的電子郵件到來,ISP主機就將郵件移到用戶的電子信箱內,并通知用戶有新郵件。因此,當發送一條電子郵件給一另一個客戶時,電子郵件首先從用戶計算機發送到ISP主機,再到Internet,再到收件人的ISP主機,最后到收件人的個人計算機。
ISP主機起著“郵局”的作用,管理著眾多用戶的電子信箱。每個用戶的電子信箱實際上就是用戶所申請的帳號名。每個用戶的電子郵件信箱都要占用ISP主機一定容量的硬盤空間,由于這一空間是有限的,因此用戶要定期查收和閱讀電子信箱中的郵件,以便騰出空間來接收新的郵件。
電子郵件的拓展
多用途因特網郵件擴展
多用途因特網郵件擴展(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是一種使電子郵件除了包含一般的純文本以外,還可攜帶圖片、聲音和視頻等二進制文件的協議。當然,它要求郵件的發送方和接收方必須有能解讀MIME電子郵件的程序。
MIME的基本思想是:對郵件主體增加結構,通過一定的編碼規則將非ASCII消息轉化為ASCII文本的形式,以實現正確傳輸。常用的MIME的信頭字段有:MIME-Version字段指明MIME的版本;Content-Transfer-Encoding字段說明傳送時是如何對郵件主體進行編碼的,編碼方式可以是普通的7位字符或8位字符,也可以是64基本字符編碼(Base 64 encoding)或引用的可打印編碼(Quoted-Printable encoding);Content-Type字段指明消息的類型,如text/palin、image/gif、video/mpeg等,斜杠前是大類,斜杠后是其下的子類型,目前共有7個大類,分別為文本(Text)、圖像(Image)、音頻(Audio)、視頻(Video)、應用程序(Application)、消息(Message)和多重成分(Multipart)等。
Base 64 encoding是一種通用的編碼方法,其原理是把3個字節的數據用4個字節來表示。這樣的4個字節,每個字節中實際用到的都只有前六位,所以不受只能傳輸七位字符限制的影響。Quoted-Printable encoding的原理是把一個八位的字符用兩個十六進制數值來表示,然后在前面加“=”。例如,經過這樣編碼的文件通常形如:=B3=C2=BF=A1=C7=E5=A3=AC=C4=FA=BA=C3。
萬維網電子郵件服務
隨著因特網的發展,又產生了基于萬維網瀏覽方式的電子郵件服務。采用這種方式的電子信箱只是提供了更方便的郵件收發服務,電子郵件在因特網上的傳輸仍然依靠SMTP實現,而且這類服務通常都同時提供POP3取信方式。使用萬維網電子郵件服務,用戶只需使用瀏覽器訪問服務提供商的電子郵件系統網站,在其網頁上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到自己的電子信箱后,就可以在線處理電子郵件了。萬維網電子郵件服務的優點是用戶無需特別準備設備或客戶端軟件,只要能夠瀏覽因特網,就可享受到電子郵件服務商提供的較多先進的電子郵件功能。例如,可自定義的垃圾郵件過濾器、臨時設置的郵件轉發、郵件到達時利用尋呼機通知用戶、當用戶休假時對信件自動回復等。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