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比較考驗眼力的游戲,玩家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兩幅圖中不同的地方,難度是逐漸越來越高,這個還是挺費眼睛的,不適合長時間玩!
我會找茬這款游戲是一款相當有趣的益智類游戲,而且游戲中也是有著很多的關卡等你來進行挑戰,不同的關卡也是將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游戲體驗效果,而且在你進行挑戰的時候也是有著很多的道具供你來進行使用,但是一定要合理的運用它們。
1.掌握不同的挑戰節奏,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快速啟動全新的任務,并輕松通過關卡。
2.卡通游戲屏幕使我們能夠快速釋放自己的能力,并獲得更輕松完成任務的獎勵。
3.時間限制將使游戲的節奏更加緊湊,因此您需要快速完成不同的任務。
1、發揮你的觀察力,仔細對比兩個場景,找出所有的不同之處!
2、難度由淺入深,挑戰無限升級,享受“過關斬將”的爽快感!
3、操作簡單,上手容易,更有免費的關卡提示,每個人都可以玩!
前兩天,一位同事電腦出故障了,喊我去幫助看看。開車到家后,詢問了一下大概情況:就是突然之間電腦啟動不過來了,加上明天還要上網課,所以比較著急,要趕快修好。
因是WIN10的系統,我之前也不熟悉。故我花了點時間才找到了進入安全模式的方法。進入安全模式后,我又和同事交流了一下。了解到在電腦出故障前有新裝了兩個程序,一個是輸入法(但安裝后發現用不起來),另一個是網游軟件。于是我就把這兩個新裝軟件卸載后,再正常重啟電腦,這下就好了。
你看,這個方法大家都在普遍使用。就是比較故障后和故障前兩個情況下,你對電腦新做了哪些動作?一般情況下,如果你沒有做新動作,電腦是正常的;電腦之所以出現故障了,一般情況都是因為新動作的加入改變了最后的狀態。
如果用數據公式來表示的話:X表示對電腦采取的各種輸入情況(包括安裝軟件或外設),Y表示電腦的“正常可用”狀況。那么正常情況下可能是Y=f(X1,X2,X3); 但是你現在加入了一個新動作X4,那么重新計算f(X1,X2,X3,X4),顯然結果就不一定等于Y了,也就是說“電腦不正常”了。
概括一下上述情況,這一方法論可以概括為“找不同工作法”。就像平常玩的“找不同”游戲一下,把前后兩張圖片中的“不一樣”找出來就行了,正是這些“不一樣”,才是導致兩張圖片不一樣的原始因子。
運用“找不同工作法”這一方法論,下面來試著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社會上普遍出現了過勞現象?”(過勞:以前一天干8小時,周末雙體;現在很多要加班,還要996)
采用“找不同工作法”來回答這一問題的話,就是比較“80年代后”和“80年代前”的社會環境,把兩者的“不同點”找出來,大體就可能找到參考答案了。
1.第一個不同是80年代后進入了經濟全球化。這是80年代前不曾有的。經濟全球化之后,資本為了逐利的根本目的,肯定是哪里材料價格低,哪里人工成本低就去哪里投資,這樣就可獲得更多利潤。而當其它國家的人工一天可以干10個小時、甚至12小時,而且要的工資還不多時,顯然我們的人工競爭力就會下降。那么,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我們就會迫不得已拉長工作時間,以求得在“世界范圍內”平等的競爭機會。
2.第二個不同是80年代后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它模糊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很大程度上將工作帶進了生活場景。你看,以前沒有網絡和電腦的時候,下班就是下班了;但現在有了網絡和電腦,下班不再是下班,很多人還要在家辦公。就拿微信來說,這個原本是用于社交的軟件,現在不也成了單位布置工作、檢查工作的APP了嗎?
3.第三個不同是80年代后進入了商品消費時代。80年代前,家家戶戶差不多,你窮我也窮;80年代后,情況開始不一樣了,萬元戶出現了,電視機出現了,小轎車出現了,電冰箱洗衣機出現了……人們爭先恐后的開始用物質的東西來包裝自我,顯示地位。但是錢不夠怎么辦?那就只能多干活唉。看看世間眾生,這么多人加班干活為了啥?很多都是為了買更漂亮的包包、更好的車、更大的房子罷了。別人擁有的,自己也想擁有。
你看,運用找不同工作法,找到“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的3個不同點,是不是大體能夠解釋為什么80年代后社會上出現的過勞現象?!
當然,答案可能還不完全準確,我們可以暫且再放一放。我想重點提示的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可以試著嘗試一下“找不同工作法”。
網友評論
支持( 0 ) 蓋樓(回復)